作者:仲丽荣
当百年一遇的洪水汹涌袭来,贵州榕江成为了这场防汛硬仗的“主战场”。短短数小时,“村超”绿茵场被吞没、街道成河道、居民屋顶与小船齐平,灾难的冲击让这座小城面临严峻考验,但也正是在这场洪流中,无数温暖与力量交织迸发,书写着属于榕江的抗洪篇章。
“生命至上”的应急竞速。洪灾突袭,榕江应急体系迅速启动“加速度”。从凌晨1:30防汛响应紧急升级,到中午12时升至I级,每一次响应提升都是与洪水的“抢时博弈”。尤为关键的是,9点前完成12个居民区上万人撤离,这背后是工作人员连夜挨家挨户敲门——不仅要确保群众安全转移,连家中牲畜都“一个不落” 。消防、武警星夜驰援,34车150名消防员组成编队奔赴灾区,80余名武警官兵驾驶冲锋舟冲入险境,他们在巷道穿梭、凭绳索横渡,只为多救一人,让“生命至上”的誓言,在湍急洪流中掷地有声。
“全民同心”的温暖拼图。专业救援之外,民间力量织就的“防护网”同样动人。居民自发划皮划艇沿街搜救被困者,酒店工作人员把有限食品分给客人并暖心宽慰,“村超”足球队员变身救援队,用对地形的熟悉救出独居老人……这些平凡人的微光,汇聚成共克时艰的暖流。就像忠诚王岭村“带上菜刀来村委会干活”的集结令,全村奔赴后厨的画面,让榕江在灾难中体现韧性与温度。
“灾后重生”的韧性思考。洪水退去,榕江迅速转入“重建进行时” :教师自发清理教室、消防与足球队员合力清淤、卫健部门全面消杀、干部带头下田扶苗补种……但这场灾难也为城市敲响警钟——曾经的天然滞洪区因城市扩张消失,部分应急设施因日常维护不足“掉链子”——城市韧性建设不能只看“防洪标准数字”,更要在生态滞洪空间保留、基础设施布局优化、防灾体系日常运维上发力,探索“给水留路”的智慧,让城市既有“硬防护”,更具“软韧性” 。
榕江抗洪,是一场“生命守护战”,也是一次“城市成长课” 。洪流中,国家力量与民间温情交织,让我们看到“守护生命”的决心;重建时,反思与行动并行,让我们期待“韧性榕江”的重生:听“村超”的欢呼、看梯田的稻浪,在都柳江畔诉说这座城市的奋斗故事。
一审:叶力
二审:陈鹏
三审:李蓓
陕西不是外人百川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23-2024 陕ICP备202300518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