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29207752

永新埠前镇共和村村民欧阳家志 悉心照顾盲兄30余载无怨无悔(图)

出生于1961年6月的欧阳家志是永新县埠前镇共和村村民,哥哥欧阳太桂是一名先天弱视的残疾人,不到20岁便几乎看不见,丧失劳动能力。因为父母年老,从1990年开始,29岁的欧阳家志毅然接过父母手上的“接力棒”,主动承担起照料失明哥哥的重担。30多年来,欧阳家志一直充当着哥哥的“眼睛”,朝夕相伴,带他走出生活的苦难,弟弟已经不单是一种称呼,更是欧阳太桂的精神支柱,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样一份感情,感动了身边的街坊邻居,传为佳话。2023年,以欧阳家志为原型创作的情景剧《种光》一经展演,好评如潮。欧阳家志先后获评“吉安好人”“感动永新”人物等荣誉称号。

中国江西新闻网全媒体记者邓强文/图

欧阳家志

欧阳家志帮哥哥欧阳太桂理发

体谅父母

主动接过照顾哥哥的“接力棒”

据欧阳家志介绍,自己家中共有兄弟姐妹5人,欧阳太桂和他在家中分别排行老二老三,大姐和两个妹妹早已出嫁。哥哥欧阳太桂先天弱视,丧失劳动能力,需要人看管照料。“一开始是父母照顾哥哥,渐渐地,父母年纪大了,他们自己也需要人照顾,难以承担照顾哥哥的重任,看到这种情况,我主动把父母和哥哥一起接过来。”

回忆起刚接手的日子,欧阳家志坦言,那会儿确实过得艰难,孩子小,还在读书,父母年事已高,“上有老下有小”是当时欧阳家志真实的生活写照,可屋漏偏逢连夜雨,大雨把家里的房子冲倒了,一家人没有地方住,幸运的是他们遇上了一位好邻居,腾出了一间屋子给他们一家人。

为了尽快重建房子,欧阳家志和妻子前往深圳打工挣钱。经过一年多没日没夜地在外拼搏,欧阳家志终于建起了一层平房。为能照顾身体每况愈下的父母,欧阳家志和妻子选择回到家中打零工维持生计,虽然日子过得紧巴,但一家人在一起,生活也充满了希望。

2006年,患有肝癌的父亲病逝,母亲因患病瘫痪,欧阳家志白天在外工作,晚上还要照顾母亲和哥哥,一天的睡眠时间不足2个小时,就这样坚持了一个多月,母亲也离世了。临终前,母亲对他说,他们过世后,可以把哥哥送到敬老院,但是欧阳家志放心不下,“我就一个哥哥,我相信如果是我失明了,哥哥也一定会在身边照顾我。”

夫妻齐心

携手传承同根扶持

为了能够照顾哥哥,夫妻俩从来不敢出远门,即使有急事,也要留一人在家,他们日复一日悉心照料欧阳太桂的饮食起居,随着欧阳太桂年纪增大,欧阳家志干脆全职在家照顾哥哥。为了贴补家用,50多岁的妻子主动扛起挣钱的担子,在埠前镇仰山村废品回收厂打工,每天早上7时出门,晚上6时回来,回家后还和丈夫一起照顾哥哥,她说:“虽然日子辛苦,但也充实。”

每每提到妻子,欧阳家志充满感激,他总是重复着一句话:“要不是她的支持和帮助,我又怎么照顾得了失明的哥哥几十年呢?”

夫妻二人相互扶携走过了这么多年,虽然物质生活不算富裕,岁月也在他们的脸上留下了道道痕迹,但是在他们的眼中,闪烁着历经苦难却依旧热爱生活的那一束光。三十余载过去,欧阳家志青丝变白发,但他对哥哥的关心和对生活的热爱从未改变。

感恩关怀

自强书写亲情佳话

鉴于欧阳家志的家庭困难情况,当地政府多次提出给他申请贫困户指标,均遭到他的婉拒。最后在多方协调下,当地村“两委”在2014年给欧阳家志申请了贫困户补助。

提起婉拒的原因,欧阳家志解释:“我的心里非常感激党和国家给予的帮助,虽然家庭条件一般,但是我们希望自食其力,照顾哥哥是我们应尽的义务,不能给政府添麻烦。”

除了对政府的帮助感恩在心,欧阳家志一家人也非常努力,于2016年成功脱贫。“虽然我的能力有限,但是我不能拖国家的后腿,国家这样帮助我,我也要尽全力脱贫,尽自己所能去回报党和国家。”如今,欧阳家志除了每天在家里做好饭菜,照顾哥哥的生活起居,还在自家后院种了一小片菜地,并养了些鸡鸭,妻子仍在废品回收厂工作。欧阳太桂也常常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尽量减轻弟弟的负担。

如今,欧阳家志的大儿子已经成家,有了稳定的收入,一到放假,儿子就会带着一家人过来看望父亲和伯伯,小儿子在深圳务工,虽然辛苦,但生活也算如意,逢年过节就会带着一大堆东西回到家中与家人团圆。

平日里欧阳太桂不常与人交流,也不喜说话,但当问起他生活过得如何,他总是点头,脸上慢慢洋溢起温暖的笑容。“一句承诺、守护一生”,欧阳家志用他的凡人善举,浇灌出最美的亲情之花。

陕西不是外人百川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23-2024 陕ICP备2023005182号-1

0.04603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