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29207752

钻研“强哥德巴赫猜想”30余年 青岛数学爱好者陈兰涛发布个人成果公式

鲁网7月18日讯作为世界近代数学三大难题之一,“哥德巴赫猜想”自1742年提出至今,已经困扰数学界长达近三个世纪之久,吸引了国内外无数痴迷数学的爱好者前赴后继钻研攻克,青岛的陈兰涛便是其中之一。他历经30余年,投入大量精力和财力,写出了可等身的计算手稿,并不断通过大数据论证,最终推导出“构成任一偶数的两个素数之和的数量的公式”,并于今年7月12日在个人直播间对外界公开发布。

公式推导结果PK计算实际值:误差在6%以内

据悉,目前数学界常见的猜想陈述为欧拉的版本,即任一大于2的偶数都可写成两个素数之和,亦称为“强”哥德巴赫猜想或“关于偶数的哥德巴赫猜想”。上世纪60年代,中国数学家陈景润先生通过筛选法证明了“1+2”后,至今从国内到国外关于这个猜想没有进展。

经过多年推导验证,陈兰涛公布的“构成任一偶数的两个素数之和的数量的公式”,这些偶数小则不足1000,大则高达150多亿,其最大误差为7.39%。同时,陈兰涛与观看线上直播发布会的嘉宾进行现场互动,由嘉宾任意给出了6个小于2亿的偶数,他用公式在发布会现场进行计算,得出了这个偶数与小于它的所有奇素数的差值中的素数个数(一半就是素数对的个数)。与此同时,直播间工作人员将嘉宾给到的6个偶数发给远程的计算机编程人员,由编程人员把这6个偶数的实际的差值中的素数个数发过来,当场进行比对,误差均在6%以内。

得出2个重要结论 思维创新是关键

陈兰涛告诉记者,在证明过程中,他得出2个重要结论:一是在相同区域内的偶数,2的方次幂所包含的差值素数个数是最少的。素因子越多,且越小的偶数,则有更多的差值素数个数。而所有大于10的偶数,均有解。二是证明过程中产生了一些小成果。比如可以求出一个已知项数的任意等差数列中的素数有多少?可以求出缺少某些素数及素数倍数的项数中的素数个数;以及可以证明作为未尾数为1、3、7、9的素数的占比均为1/4等。

那陈兰涛到底是如何证明的呢?与通常证明中的思路不同,陈兰涛认为要知道任意大于等于6的偶数至少有一对奇素数组成,那一定也要知道它到底有多少对“1+1”以及素数的分布规律。他先从2^n起,发现它与相同区域内的其它偶数内的素数对的巨大差距作为突破口;然后通过最基本的整除规律和素数在自然数中的占比作为思考的出发点,最终成功证明;最后是对公式再进行是否大于2的证明,因为只有大于2,才说明至少有一个素数对。

在这个过程中,他坦言,作为年过50的业余数学爱好者,研究高强度的数学并不是他的优势,但胜出在思维创新方面。他提到了三项思维方式,分别是系统思维、逆向思维、夹缝思维。其中夹缝思维就好比把人逼到墙角里,好让人露出真容一样,把数字逼到一个夹缝里,数字的真实性质就会显现。

痴迷于数学知识研究 将致力于数学思维科普

数学专业出身的陈兰涛毕业后考入机关单位工作。2005年辞职下海,成为青岛成立最早的一批人力资源企业之一。虽然所在行业与数学专业关系不大,但他业余时爱好翻读数学、哲学、天文等方面的书籍,一有时间就关起门来研究数学难题。“以前到北京出差,每次回来之前都到王府井的书店去买2捆与数学相关的书带回来。”在陈兰涛的书架上,与数学相关的书籍不下百本。

2020年前后,陈兰涛的人力资源企业各方面都比较完善,他决定集中精力钻研“强哥德巴赫猜想”。经过近4年半的高强度论证,加上过去几十年的积累,最终他推演出了一系列个人成果。“目前我正在将这些成果投向各个权威机构去进一步论证,同时也将原始数据和公式在网络公开,欢迎专业人士、数学爱好者一同交流分享。”陈兰涛说。

当谈及后期打算,陈兰涛表示,数学思维是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基础,也是日常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性要素。他本人打算把他这些年钻研的若干数学小成果,通过个人公众号或其它方式,分享给职场人士和孩子们,为数学思维科普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本网记者)

责任编辑:刘亮亮

陕西不是外人百川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23-2024 陕ICP备2023005182号-1

0.04652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