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尚青龙 实习生 宋雨轩
在赛轮集团的生产车间和研发实验室里,有一种传承跨越了工龄与岗位——它是师父手把手传授的技艺诀窍,是徒弟眼中藏不住的敬佩与求知,更是师徒之间用时光与汗水浇灌出的责任与情谊……时值全国第40个教师节来临之际,赛轮集团别开生面的“企业版教师节”悄然上演,三对师徒故事,是“以传承,致远方”师者文化的生动注脚。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基石。自2002年创立以来,赛轮集团坚持将员工队伍建设作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将职工培养与企业发展紧密结合,这种“师徒”间的匠心传承或许正是赛轮在橡胶行业持续领跑的关键所在。
师父辛娟娟(左)徒弟韩雨田(右)。
严师益友:
抓住“细节”带来快速成长
“要求高,要求严”是徒弟韩雨田对师父辛娟娟的评价。作为赛轮集团运营支持中心国际订单经理,辛娟娟每年校招之后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要负责新入职大学生的培训。来自辽宁大学国际商务专业的韩雨田正是她的学生之一,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
“正因为老师要求严格,我才更喜欢她。”韩雨田介绍说,自己是一个需要靠外界激励的人,在辛娟娟恰好是这样一位可以带动她的老师,“在日常工作中,辛姐特别注重培养我的逻辑思维和发现问题的能力。总是会不经意地提问我没有注意到的小问题,让我学会倾听、学会观看。而这些原本以为无关紧要的‘细节’,恰恰成了我快速上手工作的重要因素。”
赛轮集团对新入职大学生的培养可谓用心良苦,在正式入职工作之前,新人都要先闯过“三关”:首先是要开展为期一到两周的大学生集训营,由集团一把手亲自带着集团领导一起给新员工上“入企第一课”;接下来会让新员工走进工厂,去一线了解轮胎生产的整个生产过程;最后是被分配到所在部门,开始“一对一”的导师制学习。
这种“手把手”的带教是赛轮集团“师徒文化”的缩影。辛娟娟说,部门里的50人会全员参与新员工的培养,从课件编制、课程讲解到计划修正复盘、全程协作。部门还会定期推出“交换带教”模式,安排新人到其他区域学习,全面了解全球各地的营销模式,“因为我们的工作性质就是让如何将我们的好轮胎更好交付给国外的客户,那客户到底需要怎样的服务?我们就会进行角色转换,通过‘角色扮演’模拟不同客户下单场景,锻炼新人的实战能力。”
除了工作上的培养,让韩雨田感触很深的还有老师生活中的关怀。“因为我是外地人,老师总怕我一个人吃不好饭,时常叫我去她家里吃饭。”从集团集训到部门带教再到生活上的处处关心,韩雨田深切感受到企业对刚入职大学生的重视和尊重,“真的非常幸运能被赛轮选中,现在虽然工作已经上手了,但不明白的问题还是会随时问老师,老师还是会毫无保留教,入职一家好企业还能遇到这样的好老师,真的很幸运。”
情绪导师:
给足信心,让兴趣激发动力
柳亮杰与吕汝月的师徒缘分始于2021年。作为赛轮集团青岛工厂总经理助理,柳亮杰介绍说,为了让新人快速成长,工厂实施“一年成才计划”,根据新人的学习情况、专业基础等,每年都会因材施教调整课程内容,从20多项学习任务的标准讲解到“用中学、学中用”的实战演练,再到每日信息沟通、定期面谈的复盘总结,形成了一套完整培养体系。
“经常和汝月在办公室进行面对面谈话,了解她在学习工作中的困难。”柳亮杰表示,给刚来企业的大学生建立自信至关重要,只有建立了足够的信心和兴趣,才有可能成为可以与岗位匹配的人才,“所以我们在制定标准的时候也是由易到难,并且标准也是越来越清晰可懂,从最开始的文图到现在视频讲解,一目了然。”
师父柳亮杰(左)徒弟吕汝月(右)。
生活上的关心更是必不可少。“员工的私事就是赛轮最大的事。”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赛轮时刻践行的工作准则。吕汝月也提到:“老师经常跟我说,不管是合理的不合理的,什么想法都可以和他说,只要能解决的老师一定会帮忙。在刚入职时,老师真的帮了我很多。举最小的一件事,刚入职时,集团给每个员工都分了一个储物柜,到我恰好不够了,平时衣服和包都只能挂在椅子后面,老师看到后二话没说就将他自己的储物柜让给我用。这种出了校园还有老师关心的感觉真的很好。”
“只要赛轮还在,我就一直在赛轮干。”吕汝月说,作为学习高分子材料专业的毕业生,对于能发明液体黄金轮胎的赛轮本身就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向往,而真正入职之后,这个自豪感与日俱增。她经常听老员工会不经意说出这句话,现在她慢慢也理解了这句话,“企业不仅管我们的‘饭碗’,还顾我们‘冷暖’,不用为生活琐事分心,自然能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上,这种情绪价值带来的动力,远比任何激励都有用。”
双向赋能:
创新之路,共同成长
“当时刚入职时的慌乱,很快就被姚冰老师的细致指导冲散了。”说起入职后第一个独立负责完成的项目,赛轮集团技术研发中心性能研究部平台开发工程师王亚楠眼里仍有兴奋。
师父姚冰(左)徒弟王亚楠(右)。
从2023年7月正式入职到如今独当一面,这位北京科技大学固体力学专业的毕业生,仅用两年时间就完成了从“学生”到“研发骨干”的蜕变。这背后,是一场师徒双向奔赴的成长之约。
2022年秋招,还是应届生的王亚楠投递了赛轮的设计类岗位。HR看到她的固体力学专业背景后,认为她更适合性能研究部的岗位。机缘巧合下,简历转到赛轮集团技术研发中心总经理助理姚冰手中,由此开启了一段“量身定制”的职场旅程。
在姚冰看来,独立自主的项目研发要比单纯说教更有效。所以在入职培训结束之后,他就根据徒弟王亚楠的专业基础,将复杂的研发问题分解为一个个更易解决的小项目,让她独立去挑战完成。“这个过程,遇到难点随时可以向师父请教,而随着一个个问题的解决,那份成就感是无法复制的,这也让我迅速完成了角色转换。实验室里我不能仅仅是一个老师带的‘见习生’,在分配给我的项目里,我就是第一负责人。”
在赛轮的研发团队里,“师徒”从来不是单向的“传教”,而是双向的“共成长”。姚冰带领的平台开发项目组,核心成员几乎都是像王亚楠这样刚入职三四年的年轻人。“老一辈的行业经验固然宝贵,但想要更多创新,需要年轻人不同的视角。尤其是现在的轮胎行业,固化的思维需要更多灵感火花的碰撞,以满足更多对轮胎的个性化需求。”姚冰坦言,团队里年轻人的大胆思路,常常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
制度创新:从传承到共赢
多年来,赛轮集团秉持着“以传承,致远方”的师者文化,导师“实战育人”,加速集团经验、文化及精神传承,助推人才梯队建设,内训师“训战结合”,推动集团内部知识技能传授,助力人才能力提升。
践行至今,集团已经千余名导师,年度覆盖培训10余万人次。公司工会还不断要求进一步提升“成长共同体”意识,实现“双向互动、共同提升”,让师徒双方都成为“解决现场难题的攻坚者、技术创新的推动者和文化传承的引领者”。
2025届大学生培养发展项目于7月正式开营。414名怀揣热忱和憧憬的新赛轮人们汇聚一堂,进行了为期8天的大学生入职集训。今年集训重点围绕“认识国橡、文化与使命、战略与规划、组织强基、四个聚焦、职场转身、新‘人类’”七大模块展开赋能。通过系统学习,深入了解集团文化与发展、明确集团战略方向与业务重点、掌握职场基本素养与组织运作方式、聚焦关键业务领域能力、实现从校园到职场的思维转变,并学习运用AI等新技术提升工作效能,助力新赛轮人快速融入集团文化、了解业务开展模式、明确个人发展方向,为后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本次培训已经顺利结营,414名新鲜血液已经投入到各自岗位中,开展更深入的学习,相信他们又会带着自己年轻的热忱为赛轮添砖加瓦。
尊师重教:
企业教师节的意义
在这个特殊的“企业教师节”,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家企业对人才的重视,更是一种新型师徒关系的生动展现。在这里,师父不仅是技能的传授者,更是人生的引路人;徒弟不仅是知识的接收者,更是创新的生力军。
赛轮集团的实践表明,当企业把人才培养放在核心位置,当师徒制度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尊师重教”就不再只是一句口号,而成为推动企业持续发展的强大引擎。这种以人为本、教学相长的人才培养模式,或许正是赛轮能够在橡胶行业持续领跑的关键密码。
一朝沐春雨,一生念师恩。值此全国第40个教师节来临之际,赛轮集团向所有“企业导师”致以诚挚的敬意。相信,未来还有更多的师徒故事在继续书写,这些故事关乎技艺传承,关乎情感交融,更关乎企业与员工共同成长的未来。
陕西不是外人百川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23-2024 陕ICP备202300518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