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 唐
从孝感槐荫公园的水幕星河,到襄阳唐城的灯火长街,再到十堰武当的数字云海,短短五天内,我跟着采访团一路“夜游”湖北。白天赶路,夜里写稿,却越写越清醒。不是因为咖啡,而是因为这些夜晚太亮,亮到足以照见文旅融合真正的模样:它并非景区加演出的简单拼接,更像是一场关于城市气质、消费逻辑乃至生活方式的深层重塑。
孝感的第一晚,我坐在“槐荫船说”主题游船上,船行无声,水幕却轰鸣。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我从小听到大,可当演员伴着5D全息投影、水幕、灯光翩翩起舞,我还是没忍住惊叹——小时候听的传说现在会发光了。那一刻我突然明白,文旅融合的第一步,不是单纯炫技,而是让文化先“回归”,回到人们愿意带家人重温的记忆里,回到外地游客愿意为之奔赴的理由中。
两天后到襄阳,夜里的唐城比白天更像“长安”。游客穿着汉服在朱雀廊打卡,剧组留下的布景被灯光重新上色,连小贩都换了唐装。最打动我的却是唐城中散发出的那股温暖的烟火气:有情侣在景点中拍照,不厌其烦地调整角度和姿势;观看沉浸式表演时,游客太多,父亲将女儿举过肩头,小朋友或许并不能真正理解表演,却笑得比灯还亮。影视IP给了游客来的理由,但留住他们的,正是这些微小而具体的互动——流量变“留量”,靠的不是折扣券,而是“我在这里玩过,还愿意再来”的确认感。
最后一站到达武当山,从“入境武当”VR空间,到球幕影院放映的《太极武当》,再到主秀《武当一梦》,我窥见八百里武当玄奇瑰丽的一角。戴上VR眼镜的瞬间,我仿佛被拽进一部武侠片:金顶在脚下旋转,道观屋檐触手可及,太极宗师在云海深处打拳。项目负责人说:“我们要把武当交给下一个600年。”这句话在新闻稿里像口号,可当我摘下眼镜,看见有游客抚摸虚拟建筑,突然懂了:数字化不是替代真实,而是为真实打开新的入口,让爬不动山的人也能“登顶”,让年轻人愿意把文化遗产当成可以玩的IP,而非“需要保护的负担”。
一路走一路想,为什么这些文旅项目能让人心甘情愿掏钱?答案可能藏在孝感文旅局那位负责人的一句“土话”里:“我们不是在做夜游,是在做‘夜生活’。”当水幕表演结束,游客涌向岸边的麻糖米酒摊;当唐城灯光熄灭,汉服姑娘们转战隔壁的小店;当武当VR体验散场,年轻人讨论着“下次真要去爬金顶”……旅游项目就此完成了向生活消费场景的迁移,消费数据因此有了温度。据统计,孝感打造文体旅商多元素多维度融合的新型夜间消费场景以来,形成了“逛市集、品美食、观演出、享运动”的夜间消费新模式,平均每晚接待1.5万人,带动周边商户增收30万元以上。
写这篇手记时,北京的夜已深。我忽然想起襄阳那些为唐城中的表演惊叹的游客——他们会不会也像我现在这样,正把这段经历讲给朋友听?如果是,那湖北的文旅融合就成功了:它让故事从景区流进了生活,又从生活流进了更多人的故事里。就像水幕上的星河终会熄灭,但有人会把那“光”带回,点亮另一座城市的夜晚。这大概就是文旅深度融合最动人的地方——它不仅仅制造奇观,更让寻常的夜晚,有了不寻常的“光”。
陕西不是外人百川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23-2024 陕ICP备2023005182号-1